中/EN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成果 | 专家观点 | 正文

2024-05-07 星期二

董雪兵教授接受《南方周末》采访,就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发表专家观点

信息发布人: 信息发布时间:2020-06-02 浏览次数:772

专家观点

董雪兵教授接受《南方周末》采访,就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
发表专家观点
 
  2020年5月17日,《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正式对外公布;5月22日,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促进西部地区开放发展的系列举措。围绕进一步促进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近日,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雪兵教授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就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发表看法。其专家观点刊登在2020年5月29日《南方周末》的专题报道《新一轮“西部淘金”:从大开发到大开放》中。

  文章介绍了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及董雪兵教授参与2010年和2020年两份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前期研究和起草,以及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十三五”规划研究与编制情况。

  文中引用董雪兵教授观点认为,《指导意见》虽然字面上仍用了“西部大开发”,但其内涵不一样。第一个十年,西部大开发着重于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第二个十年,注重西部地区的内生发展动力,包括开放和进一步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未来十五年,则是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

  董雪兵教授总结了过去20年西部大开发的主要成就。国家层面,保障了边疆安全、民族团结、生态安全、能源安全;站在西部的角度,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民众可以享受到基本的公共服务;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缩小了与全国的差距,脱贫致富取得了重要成就,对外开放也有所增强。在他看来,西部大开发不是一代人或几代人的事情,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他同时指出,改革开放20年东部地区的率先发展,也为后面20年的西部大开发提供了物质和制度基础以及改革开放的经验。

  针对西部大开发存在的不足与短板,董雪兵教授认为,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发展最大的短板,归根结底是人才问题。从2000年起,西部大开发政策无一不提到人才问题。从提高西部地区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水平,到东部对口支援人才培训,再到“订单式”培养西部地区专业化人才,但这并未改变西部地区人口净流出和人才外流的问题。面对近年全国各主要城市纷纷发起的“抢人大战”,西部处境更为困难。针对这些问题,董雪兵教授建议,在软环境方面进一步加强措施,进一步推进生活环境与创业环境的契合。此外,西部地区也可以转变思路,人才不一定要“为我所有”,只要“为我所用”就可以了。

  针对各地发展实际,董雪兵充分肯定《指导意见》第29条明确提出“分类考核”的办法,指出“分类考核,就是不单纯以GDP考核”,根据西部地区不同地域特点,设置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考核内容和指标,实施差异化考核,鼓励每个地方都要找到适合自己发展,与当地资源、技术人才相匹配的产业。

  董雪兵教授认为,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大开发”与“大开放”并重,开放会越来越重要。2013年以来的“一带一路”建设使得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有了一个很好的起点,交通基础设施如“五横两纵一环”,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孟中印缅六大经济走廊,以及中欧班列等的开通,未来都会支持西部地区进入一个高水平的开放期。西部的大开放,是对内、对外两个层面的开放。对外开放就是通过“一带一路”走出去,把国际国内资源、市场跟西部经济结合起来;对内开放,则是对接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等区域,把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发展结合起来。


《南方周末》专题报道《新一轮“西部淘金”:从大开发到大开放》
 

研究成果

成果要报

研究动态

出版物

专家观点

上一页    |     /    |   下一页    关闭   
此内容需登录后查看
账号  
密码  
登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