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EN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中心动态 | 正文

2024-03-29 星期五

中心发布中国区域发展评价指数体系

信息发布人: 信息发布时间:2021-10-31 浏览次数:989

中心动态

浙大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发布

中国区域发展评价指数体系

更好地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10月29日,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论坛在杭州成功举办。会上,“中国区域发展评价指数体系”正式发布,是国内首个定量、动态刻画区域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程度的指数。

  本指数体系由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研究编制,旨在更加科学、客观评价区域发展水平及协调性,融学术严谨性与政策考核性于一体,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区域政策制定和调整具有重要的决策参考价值。

  本指数体系主要特征可用“12345”概括,即1个指数体系,聚焦“高质量”和“协调性”2个层面,反映“地级市”“省域”“城市群”3大区域特征,融合“理论可依、数据可靠、方法科学、对策可行”4大目标,最终构建涵盖5大发展理念的综合评价指标。

  在指数选取上,课题组经过精心遴选,基于高质量发展“上台阶”和区域协调“一起上”,分别从“五个发展程度”和从“五个性”进行衡量评判。“五个发展程度”即: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公共服务发展程度、基础设施发展程度、人均消费发展程度、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程度;“五个性”即: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公共服务普惠性、要素流动自由性、生活水平一致性、生态环境可持续性,衡量各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离散程度。

  在研究方法上,本指数采用专家评分法与文献研究结合法确定了各个指标的加权权重。评价指数体系涵盖我国大陆322个地级行政区、27个省(自治区)和4个直辖市,从城市、省区、城市群、板块四大层面对区域发展情况进行评价。

  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雪兵教授介绍,中心团队已完成指数的体系构建、综合测算程序、测算成果分析。测算结果表明,在城市层面上,呈现出沿海多于内陆、东部多于西部、南方多于北方的发展特点;在省区层面上,按东中西和东北分别进行区域内排名,东部省区相对较好;省级层面五个“发展程度”的结果显示,“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程度指数”表明中西部在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区域发展模式上具有较大潜力;城市群辐射作用逐渐增强,但城市群内部协调程度有待提升,特别是西部城市群,经济、社会资源多集中在省会城市,且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出现“虹吸”现象。板块层面,区域差距已由东西差距为主转变为东西差距和南北差距并存,南方高质量发展和协调程度都优于北方。由于南北差距的扩大,区域协调发展从以前的“东西不平衡”向“东南-西北不平衡”回归的趋势。

  区域发展不仅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更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基于对中国区域发展评价指数体系的研究与分析,董雪兵教授代表课题组提出系列政策建议,指出,应进一步发挥区域重大战略对区域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引领,推动一系列机制体制改革创新,统筹推进区域板块之间的协调发展,坚持“输血”和“造血”相结合,用高质量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实现在集聚中走向平衡。

  董雪兵教授介绍,中国已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国家战略所引领的深层次变革正深刻改变国家区域发展版图,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未来,课题组将持续推进中国区域发展评价指数体系的更新与完善,进一步提升指数发布科学性、及时性和权威性,更加全面、科学、直观的反映、评价和引导我国区域高质量发展,更好地为我国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推进共同富裕发挥重要作用。

相关媒体报道:

人民日报
央视网
经济日报
金融时报
中国经济网
 
 
 

 

新闻动态

通知公告

中心动态

学术会议

上一页    |     /    |   下一页    关闭   
此内容需登录后查看
账号  
密码  
登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