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EN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成果 | 专家观点 | 正文

2024-04-26 星期五

周谷平、倪好:促进文明对话,大学应勇担时代责任

信息发布人: 信息发布时间:2019-06-04 浏览次数:732

专家观点


   大学的发展关乎全人类文明。在人类文明的风雨进程中,大学始终保持自身独立与先行的品格,迸发智慧、启迪大众。在全球化与逆全球化潮流涌现、现代化与后现代化进程并行的新格局中,大学继承并发扬人类的优秀文化,在不同文明间发挥独特而重要的影响力,乃至成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共存的平台,是这个时代赋予大学的重要责任。推动亚洲各国文明交流互鉴,大学需要秉承教育为文明传承和互鉴服务的理念,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汲取智慧,打造多元平台,增添发展新动力,为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一、大学促进文明对话的独特优势

  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亚洲文明与当代亚洲发展”单元中,笔者在发言中探讨了大学对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特殊价值和时代担当。
  大学承载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国际合作等使命,在文明对话与互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文明间对话旨在实现各国人民的心灵交流,构建真诚、包容、共存、协调的社会关系。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大学能够以一种特殊有效的方式实现文明间的对话。大学本质上是有关知识的专门机构,承担着管理知识、传播知识、运用知识、创造知识的职能,具有较强的组织性、系统性和持久性,其影响不但能辐射社会各界,还能够通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方式让文明对话的成果落地生根,让和衷共济、相知相亲的理念深入人心。大学以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为己任,注重人的培养、知识的探究和对社会的责任,这种知性、柔性和润物无声的特点,使思想、观念、价值等层面的沟通交流易于让人接受,从而促进各国人民相互理解、尊重和信任。

  可以说,始终以潜移默化、绵绵用力的方式表达本国传统文化理念,培育他国人民对本国的友好情感和理性认知,是大学引导文明对话最突出的特点。
 
  联系广泛,形式多样

  在对外交往方面,大学事务围绕教育开展,而又不拘泥于教育本身。围绕教育,大学可以加强教育政策沟通,签订双边、多边和次区域教育合作框架协议,推动制定教育合作交流国际公约,促进国家资格框架对接和学分互认;可以举办国际校长论坛,共建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多层次拓展教育交流互动;可以扩大语言学习国家公派留学人员规模,进一步推进孔子学院、鲁班工坊合作办学;可以通过统筹国家和民间资源,加强教育援助。

  在教育之外,大学可以通过“姊妹大学”“兄弟院校”“校地合作”“校城联合”等形式拓展大学与其他国家相关机构的伙伴关系,与其他国家的科研机构、附属医院、大型企业、政党精英、社会组织等建立广泛联系,开辟政府沟通以外的公共外交渠道。例如,大学常常邀请外国政要和各界名流前来参观访问或发表演讲,为文明互动提供高层次平台。可以说,大学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机制和多元功能,为亚洲不同文明间对话提供了多样的形式。
 
  青年交好,基业长青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青年是文明对话的重要群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力军,而大学是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场域。推动文明互鉴,需要持续做好青年工作,充分利用华人华侨群体、外国留学生群体、孔子学院学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党政青年人才、公益社会团体成员等资源,积极累积各国青年交流后备人才。大学是中外各类青年人才的集中地,是富有朝气和梦想的地方,最能体现文明交流的多彩活力。

  各国大学都有海外留学生,他们是文化的传递接力者、文明的友好使者,伴随着青年一代的足迹,亚洲文明对话基业将行稳致远。青年被寄予“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厚望,广大青年也期待在大学提供的文化教育和实践平台中施展才华、有所作为。

  当前,“澜湄国家青年文化交流营”“两岸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国际青年金融才智论坛”等活动精彩纷呈,正在成为大学促进亚洲青年文明交流的重要机制。

  二、大学促进文明对话的中国方略

  长期坚持教育为文明传承和互鉴服务的理念

  千百年来,不同文明不断相聚、碰撞、交汇的印记,刻画在亚洲人民的集体记忆之中。在这个意义上,人类文明交往的过程就是民心相通的过程。作为人类文明的推动者,大学重在启迪心智、涵养人格、传承文化、探索未知,使人们在持续的格物致知中更好地认识各种文明的价值,让教育为文明传承、互鉴与创造服务。

  让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首先需要大学确立尊重和包容多元文明的态度。亚洲各国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文明,每一种文明都是平等的,只有姹紫嫣红之分、没有优劣高下之分。其次,需要大学发掘不同文明的“共通性”,在不同中找寻深层次的相通点。比如,亚洲各国文明都有“崇善”“诚实”“仁爱”“家庭”等观念,这些观念能够在关键时刻化解一些隔阂与冲突,形成凝聚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合力。三是要深入了解不同文明的发展现状,掌握亚洲国家的“民心所向”。大学不仅要潜心研究各个文明的历史演变,更要了解它们的现状及复杂变化,与时俱进地推动文明交往。最后,我国大学要引领大力弘扬中华文明的社会风潮,向亚洲和世界展现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胸怀、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以及蕴藏其中的思想和智慧。

  从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
  大学推进亚洲文明对话,要从中华文明中汲取有益养分,体现中国智慧和中国创造。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曾说过:“‘将心比心’、‘心心相印’、‘心有灵犀’等反映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念,不仅仅是文学修辞法的问题,而是切切实实生活中的工作方法,是千百年社会实践的总结,具有认识论方面的意义。”将这些理念运用到文明交往中,会有很多深刻的启迪:“将心比心”有助于摒弃自我中心主义,让人们善于换位思考,多替对方着想,用真诚和理解构建平等、和谐的关系;“心心相印”能够引导大家积极寻求共识,以此促进人们在思想和行为上的求同存异,让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亚洲各国人民的普遍共识;“心有灵犀”是交往的更高境界,不同文明差异悬殊,不同国家国情民情迥异,不同的目标群体会有不同的需求,在交往中,只有准确、有效地回应对方的诉求,才能实现“心有灵犀一点通”。

  打造多元平台,为发展增添新动力

  大学既是国家经济、社会、科技、生态、文化等领域发展难题的解惑者,也是人类所共同面临的重大难题解决方案的提出者,且应致力于成为服务全球共同治理和人类社会进步的思想智囊。大学推进文明交往,需要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使命不断加强平台建设,为文明对话增添新动力。比如,针对全球发展问题构建全球领袖人才培养平台,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创业思维和强烈社会使命感的人才为目标,以缓解性别歧视、能源污染、老龄化、教育不均衡等阻碍时代进步的全球性难题。

  在人才培养上,可以探索构建学生海外服务学习平台,通过大学与社区合作,把学校课程与海外社区服务实践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海外服务中掌握文化理解、与他人合作、分析与解决问题等技能。全球高等教育机构可共商共建共享信息网络平台、海外科教平台和成果推广平台,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提供合作支撑;通过智库互动,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提供对策建议;为全球各国教育经验的互学互鉴、现代教育理念的传播、优质教育模式的推广提供沟通平台和传播渠道。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面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创新的发展大势,大学应进一步发挥独特优势,深化中外高校务实合作,密切师生互访交流,联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敢于担当大任的优秀人才,成为国与国之间人文交流的担当者与开拓者,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谐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

信息来源:《中国民族报》
 
文章链接:
http://www.mzb.com.cn/zgmzb/html/2019-05/31/node_6.htm
http://www.mzb.com.cn/zgmzb/html/2019-05/31/content_10204.htm
 

研究成果

成果要报

研究动态

出版物

专家观点

上一页    |     /    |   下一页    关闭   
此内容需登录后查看
账号  
密码  
登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