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疫情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第十五次专题研讨会会议综述

2020-05-04 02:1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2020年4月18日,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第十五次专题研讨会在北京举办。本次会议以视频方式进行,研讨主题为“疫情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及对策”。会议由执行小组成员杨开忠主持,范恒山、张军扩、迟福林、陈耀、陈文玲、丁任重、胡鞍钢、李国平、陆大道、李善同、刘亭、刘尚希、刘以雷、秦尊文、孙久文、沈体雁、肖金成、许宪春、张建清、张大卫、张学良、张占仓、杨开忠等23位专家在线上依次做了发言。

今年初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区域发展也因此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专家们分析了我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深刻阐述了疫情侵袭对区域产业结构、空间布局、生态环境、人民生活等带来的变化和影响,并就当前和未来应采取的对策提出了建议。

范恒山发言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有五个方面,一是脱贫攻坚困难加大,疫情发生及其蔓延对基础不牢的已脱贫人口和未脱贫人口都会造成较大影响;二是地区分化将进一步加剧,疫情中心地区、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统筹力度较弱地区、中小微企业较多地区、生活服务业占比较大地区、数字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地区、经济发展处于转折越坎阶段地区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环境下很容易出现经济波动和下滑;三是人口高度集聚城区和社区模式面临挑战,中国城市发展结构和大都市建设受到新的挑战;四是区域产业结构会发生变化,健全产业应急防控体系、实现重要产业链可控、建设数字经济高地将成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驱动因素;五是生态良好地区的发展地位将进一步提升,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环境建设会进一步加强。

迟福林就基于内需导向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提出了三个观点。一是推进区域产业一体化进程更加重要。破解产业同构和同质竞争难题,提高产业区域集聚和全要素生产率,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链供应链,并统筹推进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进程,实现重要产品国产化和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二是推进区域城乡一体化进程更加重要。外贸为主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受疫情冲击较大,要通过破除城乡两元壁垒,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要素市场化配置,从而释放巨大内需潜力;三是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更加重要。在扩大内需的同时,在坚持高水平开放中推动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进程。加强同东北亚、东南亚的区域合作,以高水平开放形成区域合作新布局。

论坛荣誉成员陆大道谈了他对疫情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的看法。第一,从交通运输角度看,长江航运和集装箱海运受影响最严重,其次是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情况不同,大货车货运量还维持在高水平。第二,从农业角度看,由于疫情爆发在冬季,农业受到的影响相比其他产业较小,但一些规模化农业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农产品加工和对外出口受影响比较明显,两湖地区的农业和南方特色农业地区也受到较大影响;第三,从工业角度,重工业和部分高技术产业受到影响较小,但轻型制造、消费品制造和长三角、珠三角及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的出口导向型、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受影响大;第四,疫情对数字化网络化经济有正效应,浙江由于电子商务体量大,受影响小,而产业链分布在台湾及国外的沿海省份短期内受到影响较大。总的来讲,对外依赖大的中部地区和经济大省、贸易大省会继续受到影响。

刘尚希讲了三个问题,一是疫情可能是长期的冲击而非短期。200多个国家爆发疫情,全球治理格局、发展格局将发生重大转变,国内的发展格局、治理格局也将发生改变;二是国内和全球都将进入一个高风险发展轨道。从全球看,科技跟不上病毒的变异,人们认识跟不上疫情变化,制度创新跟不上公共风险的升级,这三个跟不上意味着高风险、高成本和高度不稳定,区域分化也会在疫情冲击下表现出新的经济特征和社会特征;三是当前该怎么办。首先,应当把短期应对放到长期和高风险发展背景下考虑,不能仅考虑眼前。其次,应当把政策制定和政策实施切入到各项改革中来,进一步扩大地方在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因地制宜改革自主权。再次,宏观政策要根据确定性来设计。一方面发挥政策效应,提振信心,改善预期,另一方面以微观政策为主、宏观政策为辅隔离疫情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的二次形成和传播。

张大卫围绕三个问题进行了探讨。一是区域经济的新形态和新特点。形成以中心城市为节点、以交通枢纽和互联网平台为集束的区域空间,具有产业高度化、共同参与全球分工以及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互支撑发展的特征。二是区域经济面临的问题。后疫情时代逆全球化冲击影响国际产业分工体系。我国应当在扩大国内消费、优化区域供应链的同时,继续推动全球自由贸易和全球化,重点巩固改善和提升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多边经贸关系,特别是要把握好东北亚、东盟、上合组织、“一带一路”四个方向。三是关于我国城市体系和都市圈的思考。在城市发展中我们重视了要素和人的聚集,重视了竞争力的提升但忽视了城市功能性生态的合理构建;行政层级设置及其条块分工的管理体制是否高效;社区的作用需要高度重视,应当关注地方政府治理效率、社区化公共服务提供和隐私保护等问题。

秦尊文谈了应对疫情的四点对策。第一,坚决守住“六保”底线。外资外贸属于锦上添花,“六稳”、“六保”是保生命线保底线;第二,更加注重城市韧性。城市韧性对于城市供需弹性、经济结构都有重要意义;第三,更加注重乡村振兴。乡镇在疫情期间对解决基本需求供应和容纳流动人口起到重要作用;第四,全国帮扶湖北。现在是湖北最艰难的时刻,应当对湖北进行优先安排和考虑,例如高校对口帮扶,新基建、铁路等问题,建议优先考虑湖北。

张建清主要谈了两个问题,第一,对当前疫情对全球经济影响应有清晰的判断。国际疫情爆发可能导致全球衰退,对中国最直接的影响在于外向型经济,即我国全球价值链的供应问题。第二是国外疫情对我国不同区域的影响。沿海地区和企业受冲击会更大一些,中西部外贸外资由于占比小,相对来讲受冲击相对要小一些。他提出了三条对策建议,一是继续坚定地实施扩大内需;二是中央政府要通过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扩大内需;三是要把疫情期间出台的好的企业政策和管理模式常态化、制度化。湖北和武汉作为特殊区域,需要中央政府出台更多的援助措施来支持湖北和武汉的疫后重建。

其他专家还提出:抗击疫情要打“持久战”,面对经济下行要打“阻击战”;着眼于已形成的区域经济框架,创造国内市场的大循环;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搞活微观经济和民营企业;大城市发展要重视补齐社会事业发展的短板;空间布局坚持“大分散、小集中”的原则,实现多中心网络化发展,避免区域中“一市独大”,注重通过区域市场一体化来降低交易成本;重视城市群和都市圈对区域经济的支撑作用,促进都市圈的同城化、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以及城乡融合,有效扩大内需;提高地方政府精细化治理能力,建设固联成网、联系紧密的现代化社区;在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率先建立新的合作机制,形成新型城市关系和新型省域关系;突出制造业与实体经济的发展,加快转型升级,同时瞄准更多先进制造业产品;进一步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统筹推进山水农田湖草系统治理;通过完善体制机制,尽快健全国家公共卫生管理体系;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

最后,杨开忠作了总结发言。他认为,疫情将促进经济布局的转型、新型城镇化和数字化转型。第一,疫情将加速我国世界级产业链集群的建设。疫情之后,产业链的集聚导向力会加强,企业在区位调整中将会更加强调接近供应商和客户,全球产业链部分中断也为我国产业升级转型带来战略性机遇;第二,规划建设城市群、经济圈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疫情将加速我国的城市群和经济圈的形成。第三,疫情将加速形成我国多中心网络化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本次研讨会是“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适应抗疫新形势,首次举行线上论坛。研讨会时长4个小时之久,专家们踊跃发言,建言献策,取得了丰硕成果。50人论坛将向有关部门呈报政策建议,并对专家们的发言进行系列报道。

执笔人作者简介:沈体雁,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秘书处成员。肖金成,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地区所原所长,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成员。

责任编缉:祁国燕

原标题:《疫情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第十五次专题研讨会会议综述》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